1. 圖片網
  2. 馬可·穆勒

馬可·穆勒的寫真照片

馬可·穆勒的生日是1953年06月07日,出生于義大利羅馬。

1953年6月7日生於義大利羅馬。著名的電影製片人、電影史家、影評人。先後擔任多個電影節的主席,是把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經歷

愛上中國電影
1974年,出於對中國這個神秘東方古國的嚮往,馬可·穆勒來到中國打算研究人類學,但由於聯繫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已終止了這一學科,他最終輾轉來到遼寧大學研究群眾文藝。由於學校在文革期間處於半停滯狀態,使他有時間看了中國的樣板戲電影和當時屬於社會主義國家拍攝的電影。他也因此學會了樣板戲的一些唱段。

馬可研究生畢業后在北京遇到了杜阿梅並與她結婚。這段時間里,他還結識了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的中國第五代電影人。之後到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1977年6月,馬可·穆勒在學校的露天電影場看到了謝晉導演的《紅色娘子軍》,從此便真正愛上了謝晉導演和中國電影。那一時期,他還看了很多民國時期的老電影如《神女》、《十字街頭》、《天涯歌女》等。同時在現實中對中國社會的了解也讓他在日後對中國第五代電影人最初拿給世人的作品充滿了認同感。對於在中國的這段經歷,馬可曾說:「正是因為中國電影才讓我覺得我應該繼續把時間奉獻給電影,甚至去主辦大型的國際電影節。」


推廣中國電影
回國后,馬可放棄了原先的音樂教育工作,開始專心研究電影。併為歐洲的一些報紙和期刊寫文章,策劃電影叢書。1979年,他在都靈獨立創辦了「電的影子」(Electric shadows)電影節,第一次把中國電影大規模地呈現在國際領域,由於反響良好而成為當時都靈的傳統項目。之後他又擔任了柏沙盧電影節、鹿特丹電影節主席。1983年,他在柏沙盧電影節安排了「亞洲電影面面觀」單元,組織專題放映香港電影。1986年,馬可在電影研究和組織方面的突出才華引起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注意,他們請馬可專門負責亞洲的選片工作。從此,他擔任該電影節選片委員會的亞洲區選片工作長達18年之久。上任第一年,他就將凌子風導演的《原野》(姜文、劉曉慶主演)送到了威尼斯電影節,這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參加國外大型影展的影片。他還將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介紹到洛迦諾電影節,甚至最後電影獲得銀豹獎,也是由他代為上台領獎。第一部在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中國大陸電影、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同樣也是由他推薦的。不過在第五代導演中,馬可最欣賞的卻是田壯壯。1991年起,他擔任了10年的洛迦諾電影節主席,那期間的金豹獎給了一些在中國未能公映的電影,如王朔導演的《我是你爸爸》和呂樂導演的《趙先生》。

2004年起,馬可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席(artistic director),任期4年。他也對電影節做了一些改革,使之成為一個「靈活輕快」的電影節。第61屆電影節刪除了「逆流而上單元」,第62屆電影節更是大量精簡了影片數量,並將紀錄片歸入了「地平線單元」。

2005年8月31日,在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開幕的同一天,馬可主編的一本旨在讓更多的觀眾真正了解中國電影走過的道路的關於中國電影歷史的書《電的影子》出版。他曾保證「到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的時候,威尼斯電影節一定會想辦法用最美麗的方式來祝賀」,而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也確實兌現了他的諾言。

獲獎記錄
由他擔任製片及聯合製片的多部電影都在各大電影節獲獎。如張元導演的《過年回家》奪得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五個獎項;《無主之地》獲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無記名投票》獲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