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網
  2. 陸川

陸川的寫真照片

陸川的生日是1971年02月08日,出生于新疆。

  父親身為著名作家陸天明,姑姑是著名作家陸星兒,生於這樣一個文藝家庭,陸川的精神世界必然帶有家族的潛在影響。當年,作家陸天明和妻子從上海去新疆兵團成為下鄉知青,陸川在新疆出生,4歲時,陸川就隨調到中央廣播文工團的父母來到了北京。

  由於生於文藝世家,陸川受家庭文藝氣氛的影響,而後才開始對電影產生濃厚的興趣。那時的陸川純粹是個業餘分子,比較喜歡一些通俗的電影和賞心悅目的東西。譬如,帕索里尼,《索多瑪120天》則是自己的聖經,喜歡的程度和文學作品中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差不多。此外,他比較喜歡一些另類的電影,但那種銳利不是一種自戀的精細,而是一把實實在在的鐵器,是強力的而不是虛弱的。更有趣的是,陸川更喜歡電影本身,喜歡那些故事,喜歡裏面吸引自己的段落和鏡頭。而這些偏愛在今年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他的電影風格。

  2001年,青年導演陸川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尋槍》,這部充滿陽剛之氣的電影由於姜文的加入,使得許多人更願意相信這是姜文的作品。三年後,陸川以他的第二部影片《可可西里》贏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這部電影比起《尋槍》來,他的剛烈之氣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追求真實感,陸川帶著攝製組來到了平均海拔4700米的可可西里無人區進行實地拍攝,高原缺氧,條件之艱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尋槍》記載了陸川所有的第一次,沒有《尋槍》的那樣一個生長,就沒有可可西里這樣一個結果,所有的事情都勾在了一起,只是兩部片子的外觀或者表達的方式,還有《尋槍》的那種不顧一切的衝撞和可可西里之間的那種平靜和克制其實他是一脈相承下來的。



毫無疑問,父親身為著名作家陸天明,姑姑是著名作家陸星兒,生於這樣一個文藝家庭,陸川的精神世界必然帶有家族的潛在影響。
當年,作家陸天明和妻子從上海去新疆兵團成為下鄉知青,陸川在新疆出生,4歲時,陸川就隨調到中央廣播文工團的父母來到了北京,但斯如父親陸天明所言「他一直很懷念他的出生地,一直認為自己是西部的孩子」,西部的本質好像已經流到他的血液中去了。
應該說,生於文藝世家,陸川受家庭文藝氣氛的影響,而後才開始對電影產生濃厚的興趣。「80年代我在上中學,當時是文學最激動人心的時候,我在寫類似手抄本的詩和小說(哈哈)。但是當我看到《紅高粱》《黃土地》的時候,忽然意識到文字在影像面前的軟弱。電影可以徹底地粉碎一個人。」
當初進學校時,同學說到喜歡的電影,都會提到安東尼奧尼、基耶斯洛夫斯基、安哲羅普羅斯……而陸川進入電影學院時,只知道跟主考官喋喋不休的說起斯皮爾伯格。他說自己在複習期間把《辛德勒名單》整整看了6遍,把每個鏡頭都記下來了,嗯,那部片子真的很棒,說得大家都笑了。
「我記不住大師的年表,在看電影上,可以說我是一個雜食動物。」 「那時候我在心裏暗暗藏下了對電影的夢想,但是我真的沒有想到自己還確實走上了電影導演這條路,而且現在這一部、兩部片子,開始逐漸被大家認可。」那時的陸川純粹是個業餘分子,比較喜歡一些通俗的電影和賞心悅目的東西。譬如,帕索里尼,《索多瑪120天》則是自己的聖經,喜歡的程度和文學作品中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差不多。此外,他比較喜歡一些另類的電影,但那種銳利不是一種自戀的精細,而是一把實實在在的鐵器,是強力的而不是虛弱的。更有趣的是,陸川更喜歡電影本身,喜歡那些故事,喜歡裏面吸引自己的段落和鏡頭。而這些偏愛在今年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他的電影風格。
「談談你的姑姑陸星兒好嗎?」空氣永無凝止的靜……「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正好是《可可西里》電影拷貝完成的那一刻。那個瞬間,悲喜交集……」談起自己的姑姑,陸川的聲音有些傷感。
陸川從小就與姑姑陸星兒的感情特別好。「姑姑一直很喜歡我。我小時候的照片,都是她抱我在懷裡,樂陶陶的樣子。」陸川回憶起以往的情景,傷感地說:「我們之間有很多話可以聊,那是別人都無法代替的一種默契。後來,我來北京發展,姑姑只要來北京開作協大會,就一定會找我吃飯,聊很多事情。她給予我各方面的支持都很大,特別是我後來做電影了,她非常關心我的進展,為我在事業上的每一個進步而感到欣慰。」
在青海忙於拍攝電影《可可西里》時,陸川回過一次家,「我回到家的時候,姑姑已經瘦得只剩一把骨頭,和我印象中的姑姑已經完全脫節了。我當時心裏非常難過,把我從青海帶回的吉祥掛件送給了姑姑,希望她能早日戰勝病魔。」陸川表示,姑姑的生命力與意志力都非常頑強,她與病魔鬥爭了兩年半,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放棄。這給予陸川很大的鼓舞與啟示。
對陸川而言,家庭中的影響是相互的,有時候,全家會取在家裡開個全體「會議」,討論一下各自的作品。「我們之間是互相影響。父母會給我和弟弟一些影響,反過來,我們也會給父母一些影響。比如說,我就會給我們談談西方電影,新的電影觀念。而父親的作品有相當一部分是寫西部的,這也算是我們的共同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