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網
  2. 陳凱歌

陳凱歌的寫真照片

陳凱歌的生日是1952年08月12日,出生于北京。 他身高173cm。

美籍華裔著名電影導演,原名陳皚鴿,祖籍福建長樂,1952年8月12日生於北京。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至今仍為惟一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華人導演。在第47屆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陳凱歌出身於藝術家庭,其父是著名導演陳懷皚。少年時期經歷過文革和插隊。初中畢業後到雲南省西雙版納農墾局當工人。1970年,陳凱歌參軍1974年複員轉業1976年到北京電影洗印廠工作。1978年,陳凱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2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 ,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1984年 ,他執導的《黃土地》,以其突破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電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併為中國第五代導演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主要電影有《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荊軻刺秦王》、《和你在一起》等。
  陳凱歌前妻是洪晃,現任妻子為著名演員陳紅。
  1970年,陳凱歌參軍。1974年複員轉業。1976年到北京電影洗印廠工作。1978年,陳凱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導演了《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等作品。《黃土地》僅僅把故事當作外殼,它通過超時空的開拓,抒發了作者對土地、對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在攝影、色彩、造型、構圖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無不內蘊深意。《黃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與人物的三者統一,以敘事因素、隱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統一,表現了陝西高原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表達了創作者對民族特性、農民命運的思考。影片獲1985年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獲1985年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等6項國際獎。90年代,陳凱歌拍出大異於以往風格的《霸王別姬》。影片藉助于幾位京劇演員人生、命運的曲折展現對人的生存理想與現實存在著的永恆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與闡釋。影片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蘊的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8項國際獎。說到陳凱歌,他的夫人陳紅有點動情:「可以說陳凱歌把人生中最精彩的東西都給了電影。我記得他以前拍《刺秦》的時候,像一個苦行僧,背負了太重的歷史感、使命感,悲天憫人。但是他拍《無極》的時候我覺得他很快樂,他的人生觀有變化了。」陳凱歌的成就,首先在於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對人的本體與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他善於剖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複雜性,同時,針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他的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響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紮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編輯本段]【與《霸王別姬》】
  陳凱歌電影事業的巔峰之作,從《黃土地》開始陳凱歌就以凝重深沉的電影語言呈現著自己獨有的鏡頭世界。然而《霸王別姬》是他最燦爛的一次歌唱,看罷全劇,你會禁不住長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整部電影充斥著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彷彿戲里戲外不分情境的糾纏掙扎。少年程蝶衣無論如何不能抗拒自己是男兒身的意識,在師傅近乎嚴酷的責打命令中硬聲聲改口說出了一句「我本女嬌娘」,那一刻起他的悲劇命運即是一種註定。
  沒有人懷疑張國榮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於很長的時間里連他自己都承認很難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轉牽挂。舞台上的生動眼眸,舞台下不可自已的墜落沉浸,在整個歷史前進的滾滾車輪中他始終扮演著被動悵挽的角色。就如多少年前那一出英雄美人的悲劇上演時一樣,他無論如何是一個逃不開放不下的唱響輓歌者。陳凱歌在程蝶衣的身上花費了太多的心血,從開始的被迫入戲到最後的凄然自刎,一貫凝重的鏡頭竟然透出無限哀怨的惋惜。是為他悲亦是為己悲?!
  相比之下張豐毅從形象到氣質都是男性陽剛的代表,只是不夠鮮明的愛恨情愁更使故事本身添了無限蒼涼。一個始終墜落,一個終究還是不能免俗的沉浸世事,這樣的錯位怎能不令人惋惜?
  很多年前看李碧華的原著,看到的是女性細膩柔軟的淡淡憂愁;再久之前是張愛玲青澀時期的練筆之作,也是同樣的一齣戲于張愛玲的筆下則多了幾分諧謔,我想世事洞明的張愛玲對人生的無常變換應是瞭然於心,不多的文字背後掩藏的也是無限悲涼的心境,只是她不明說,不明說,故作瀟洒的任有你我自己來看。
  然而陳凱歌還是將故事搬上了銀幕,當趙季平浸透中國古典韻律的音樂配合著影像作出呈現時,我幾乎感到了一陣壓迫的沉重。扛不起的是人生,歷史,宿命和掙扎,剝離了想象的虛幻,不得不直面台上台下的孤獨起舞時,沒有人能夠逃脫倉皇的失落。
  鞏俐在裏面的演出像是94年張藝謀《活著》的提前彩排,或許跟陳凱歌刻意凸顯張國榮有關,總覺得鞏俐的菊仙少了一些立體深沉的情緒。這個女人其實也很可悲,她跟一個男人爭奪著心愛的男人。故事和戲里都沒有她的加入,然而生活中她不得不扮演糾結心愿的女子。青樓生涯的賣笑,紅塵俗事的紛擾,走過了日日夜夜或悲或喜或剛或柔的歲月,以為終於走到了幸福的彼岸,可是弄人的蒼生仍然不能讓她善終。她死的時候分明帶著尋求救贖的微笑,卸下偽裝的堅強,這個女人比誰都脆弱。這一次她跟死神的親吻也算是一種成全吧。
  影片的高潮在我看來是文革武鬥的火焰,瀰漫的火光煙霧中鏡頭對準了妝面變形扭曲的程蝶衣和段小樓。沒有人能夠解釋人性中真善對錯的變換,他們相望的眼神至今令我耿耿於懷,一個無言質問的悲苦,一個無奈受責的內疚。可是互相撕咬的同時是心裂般的疼痛,中間的那個女人何嘗不能體會?!
  開始的時候是沒有燈光的體育館中場,站著遲暮的段小樓,進來的是同樣遲暮卻依然痴情的程蝶衣。結束的時候還是這樣的場景,這樣的人,中間隔著的曲折艱難,我們已經看在眼裡。於是那一個轉身的慨然自刎,我們並不驚訝,只是面對註定的悲劇,仍然免不了嘆息。為什麼虞姬註定要死在項王的前面,為什麼如此的深情對唱換不來一次轉世的幸福?
  陳凱歌不能放棄悲劇帶來的震撼和凝重,一如後來在《刺秦》中他對歷史近乎固執的迷戀。《霸王別姬》的成功來自故事,來自人物,來自導演,來自音樂,來自戲里戲外不能分割的愛恨糾纏。這樣的電影看一次就是一次消耗,回頭張望自己和命運的連接時,前生來世的驚覺輪迴是不能用言語描述的。
  是宿命的註定還是今生的真相,我們不能從電影里尋找,唯一的途徑應該是你的生活本身。
  一出人生的悲劇,一首驚世的絕唱,只是看的時候不要被陳凱歌的凝重壓垮了信心的肩膀。
[編輯本段]【人物評論】
  關於環境
  陳凱歌獲得了「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的提名。這一獎項,原本是褒獎為中國環境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因拍《無極》破壞環境的陳凱歌怎麼能獲得提名呢?主辦方的回答很有意思:「有時反面事件的影響可能會更有警醒作用。」
  去年當選首屆「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的梁從誡先生,對此不以為然。梁先生說,陳凱歌絕對不能當選綠色人物,在環境保護方面,他更像一個黑色人物。
  我倒願意看到陳凱歌當選,因為我很想聽聽他的「獲獎感言」。獲獎無數、能言善辯的陳凱歌會說什麼呢?我希望,他會說:「感謝大家給我這個獎,感謝公眾對《無極》攝製組的批評,感謝媒體的監督。」我希望,他會表示:「在今後的拍攝過程中,我一定注意環保。」
  我知道,我的希望多半會落空。這,看看陳凱歌這半年來的表現就可以斷定。《無極》面市后,出了兩大新聞:先是胡戈甩出一個「饅頭」;后是媒體曝光攝製組毀壞環境。對前者,他暴跳如雷;對後者,他默不作聲。是陳凱歌的涵養一下子變好了?當然不是。他的這種沉默,其實是對公眾、對輿論的一種輕慢。他的潛台詞是:我就不認錯,看你們能把我怎麼樣。後來,就看到陳凱歌毫無愧色地出席各種公眾活動,神采飛揚地面對記者的話筒、閃光燈。看起來,他像是已經把在香格里拉乾的事忘得精光。
  但是,公眾可不這麼健忘。這次,在5萬多人參與的「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候選人推舉中,陳凱歌成了大熱門,就是明證。
  陳凱歌最終能不能「綠色」一回,理性的人都會作出正確判斷。可以肯定的是,陳凱歌若一意孤行,咬緊牙關,硬不認錯,他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只會越來越黑。
  對電影的感情
  陳凱歌電影,最早的《邊走邊唱》、《黃土地》、《大閱兵》,大概現如今做娛記的沒幾個看過――別說娛記,就是跟陳凱歌合作過的演員當中,也沒幾個看全的。
  那些電影就是在娛樂如此發達的現在上映,也一定票房不好。
  說他「背負上下五千年」,也許就源於那早期的幾部影片給人憂國憂民之感;對於「中國人」的「地性」,他似乎一直是懷有興趣和表達的慾望的。
  那是一種仇恨的感情。
  他在年輕的時候是個憤怒的文學青年,但又不是渾不吝的憤怒,而是帶有先天敏感脆弱的憤怒,這天生的弱質使得他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時不時有一點自卑。
  這未必是事實,但這是《少年凱歌》裏面那個少年所呈現的模樣。
  他好強,甚至可以違背自己的天性而一任日後的懺悔――懺悔漸漸也成了一個他喜歡的閃光的部分,好像桃花扇上那滴血,經過粉飾成就了一株絕色花。
  他也迷茫,在耽於「溫柔地殺我」的日子里,他前有《霸王別姬》――一經怒放便永遠凋零;後有妻兒,生活原本早該塵埃落定。
  對於一個藝術家,生活的安逸未必于藝術有益,當《荊軻刺秦王》耗盡他最後的一滴仇父血,他一旦穿上父親的外衣準備為兒子的千秋大業從容赴死的時候,帶有討好意味的「和你在一起」的心態和姿態,是註定的產物。
  此刻,我們不知道《無極》是什麼,我們如果經由以前的作品來推測顯然也是無聊的,因為到2005年《無極》上映,毀譽自見分曉。
  記得有一個報道說,《無極》的時間是「3000前之未來」――很不懂這3000年前的未來究竟是指什麼,但是這一句話,真是太像陳凱歌說的話了。
  才子如他,總會體會到一種別人無法體會的情懷,也觸摸著凡人觸摸不到的藝術的疼痛,只是略帶浮夸的本性總使得他在表達這些精美的東西的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願這不是《無極》的宿命。

陳凱歌演出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