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網
  2. 梁羽生

梁羽生的寫真照片

梁羽生的生日是1924年03月22日,出生于瑤山。

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病於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5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
   抗日戰爭勝利后,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后,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後定居香港,后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為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賞白羽(宮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的。
  七絕——悼梁羽生
   京華虎鬥復龍爭,武俠新派自羽生。
  白髮悲歌東逝水,要待江湖後人評。
  悼梁公詩二首
  (一)
  絕塞驚聞變,
  牧野隕大星.
  萍蹤隨逝水,
  俠影永存心.
  雲海鎖玉弓,
  廣陵縈餘音.
  挑燈看劍處,
  長留天驕名.
  (二)
  南國消劍氣,
  青天墜長星.
  文成三足鼎,
  筆開一代風.
  長歌驚宇內,
  浩氣傳古今.
  桐枯鳳已逝,
  撫書更傷情.
[編輯本段]【初入江湖】
  梁羽生出身於書香門第,熟讀古文、擅於對聯,8歲就能背誦《唐詩三百首》。在廣西桂林中學讀完高中,在中學時就喜歡寫詞。因日軍侵擾返鄉,適逢數位粵籍學者避難蒙山,遂依禮拜簡又文為師。而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曾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后隨師返穗,考入嶺南大學 (今廣州市)國際經濟專業。1949年定居香港,經校長介紹,于《大公報》任副刊助理編輯,迅即提正,並成為社評委員會之成員。次年底,調入附屬《大公報》的《新晚報》工作。1954年初,因「吳公儀與陳克夫國術表演暨紅伶義唱籌款大會」轟動非常,順勢撰寫《龍虎鬥京華》,是為「新派」武俠小說之源頭伊始。此後筆耕不綴,至一九八三年《武當一劍》止,共連載武俠小說三十三部,又《絕塞傳烽錄》與《劍網塵絲》出版時均被一分而二 ,《武林三絕》仍在修訂之故,今傳者三十四部。封筆前後並曾推出部分小說的修訂本,但均未得以出版。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視或電影,自認《萍蹤俠影錄》、《女帝奇英傳》及《雲海玉弓緣》三書是代表作。 
  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龍虎鬥京華》是新武俠小說之始。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型。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故名梁羽生。
[編輯本段]【退隱江湖】
  從1954年開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間,梁羽生共創作武俠小說35部,160冊, 1000萬字。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編輯本段]【作家地位】
  梁羽生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梁、金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台、新、馬,一時風起雲湧,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佟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響。
  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梁羽生作過一首詩: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岳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 說他準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另外,梁羽生在散文、雜文的創作上已有很深的造詣,曾與金庸、陳凡(百劍堂主)合著《三劍樓隨筆》。
  梁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
[編輯本段]【創作年表】
  
  書名 發表時間 連載報紙名(均在香港)
  龍虎鬥京華 1954年1月20日至1954年8月1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草莽龍蛇傳 1954年8月11日至1955年2月5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塞外奇俠傳 1955年至1957年 周末報
  注:又名「飛紅巾」
  七劍下天山 1956年2月15日至1957年3月31日 大公報·小說林
  江湖三女俠 1957年4月8日至1985年12月10日 大公報·小說林
  白髮魔女傳 1957年8月5日至1985年9月8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萍蹤俠影錄 1958年1月1日至1960年2月16日 大公報·小說林
  冰川天女傳 1959年8月5日至1960年12月18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還劍奇情錄 1959年11月1日至1960年5月 香港商報·談風
  散花女俠 1960年2月23日至1961年6月22日 大公報·小說林
  女帝奇英傳 1961年7月1日至1962年8月6日 香港商報·談風
  注:又名「唐宮恩怨錄」
  聯劍風雲錄 1961年7月3日至1962年11月25日 大公報·小說林
  雲海玉弓緣 1961年10月12日至1963年8月9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冰魄寒光劍 始於1962年,不知終於何時 正午報
  注:又名「幽谷寒冰」
  大唐遊俠傳 1963年1月1日至1964年6月14日 大公報·小說林
  冰河洗劍錄 1963年8月24日至1965年8月22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龍鳳寶釵緣 1964年6月25日至1966年5月15日 大公報·小說林
  狂俠天驕魔女 1964年7月1日至1968年6月23日 香港商報·說月
  注:又名「挑燈看劍錄」
  風雷震九州 1965年9月22日至1967年9月28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慧劍心魔 1966年5月23日至1968年3月14日 大公報·小說林
  飛鳳潛龍 始於1966年11月,不知終於何時 正午報
  俠骨丹心 1967年10月5日至1969年6月20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瀚海雄風 1968年3月15日至1970年1月21日 大公報·小說林
  鳴鏑風雲錄 1968年6月24日至1972年5月19日 香港商報·說月
  游劍江湖 1969年7月1日至1972年2月4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注:又名「彈鋏歌」
  風雲雷電 1970年2月9日至1971年12月31日 大公報·小說林
  牧野流星 1972年2月16日至1975年1月13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注:又名「折戟沉沙錄」
  廣陵劍 1972年6月3日至1976年7月31日 香港商報·說月
  武林三絕 1972年10月1日至1976年8月16日 大公報·小說林
  注:從未以正式形式出版過
  絕塞傳烽錄 1975年2月12日至1978年4月10日 新晚報·天方夜譚
  劍網塵絲 1976年9月1日至1980年1月26日 大公報
  彈指驚雷 1977年5月1日至1981年3月9日 周末報
  武林天驕 1978年5月2日至1982年3月9日 香港商報
  幻劍靈旗 1980年1月27日至1981年3月 大公報
  武當一劍 1980年5月9日至1983年8月3日 大公報·小說林
[編輯本段]【梁學研究系列】
  1.《梁羽生評傳》 【私家偵探】
  2.《三劍樓隨筆》 【梁羽生、金庸、百劍堂主】
  3.《筆、劍、書》 【梁羽生】
  4.《梁羽生新傳》
  5.《梁羽生傳》
  6.《琴劍書生:梁羽生傳》
[編輯本段]【作品系統表】
  唐朝:(共4部)
  《女帝奇英傳》、《大唐遊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
  《大》《龍》《慧》三部為正宗大唐系列
  宋朝:(共6部)
  《飛鳳潛龍》、《武林天驕》、《狂俠·天驕·魔女》——《鳴鏑風雲錄》、《瀚海雄風》——《風雲雷電》
  《武》《狂》有衝突,《狂》《鳴》聯繫緊密,《翰》《風》聯繫緊密,宋朝年代與情節混亂
  明朝:(共8部)
  《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武林三絕》(只是報紙連載,未出版成書)——《廣陵劍》
  萍蹤系列(計6部),為天山系列上半支
  《武當一劍》
  不屬於天山系列,獨立成篇,年代故事和《白髮魔女傳》有衝突
  正宗天山系列: (計14部)
  《白髮魔女傳》 (明萬曆年間起,〈白〉為天山系列下半支首篇)
  清朝:(共17部)
  《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冰河洗劍錄》——《風雷震九州》——《俠骨丹心》——《游劍江湖》——《牧野流星》——《彈指驚雷》——《絕塞傳烽錄》
  《劍網塵絲》——《幻劍靈旗》
  為姊妹篇,與天山派無關,但有部分人物在《絕塞》中出現過
  《草莽龍蛇傳》——《龍虎鬥京華》
  為姊妹篇,太極篇,講述義和團年間故事
  注:梁羽生武俠小說存在部分聯繫
  ①「萍蹤」系列:《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廣陵劍》
  ②「天山」系列:《白髮魔女傳》《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冰河洗劍錄》《風雷震九州》《俠骨丹心》
  ①②系列也可以合在一起
  ③「大唐遊俠」系列:《大唐遊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
  此系列融合一些唐人傳奇及歷史,為梁氏武俠上乘佳作
  ④「天驕」系列:《狂俠•天驕•魔女》《飛鳳潛龍》《鳴鏑風雲錄》《瀚海雄風》《挑燈看劍錄》《風雲雷電》
  ⑤「牧野流星」系列:《游劍江湖》《 牧野流星》《彈指驚雷》《絕塞傳烽錄》《劍網塵絲》《幻劍靈旗》
  ⑥《武林三絕》前後涉及自唐到清近千年歷史,幾乎涉及整個梁氏武俠世界、江湖派系及人物,為梁學總結性著作
  《武林天驕》是梁氏武俠思想的總結及升華,梁學思想總結性著作(連載完成時間最後)。該書與《狂俠•天驕•魔女》有部分聯繫,亦歸為「天驕」系列
[編輯本段]【武俠理念】
  
  首先,梁羽生對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及其價值給予明確肯定。他指出,作為一種小說流派,武俠小說無疑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朵奇異的鮮花,「應當允許武俠小說存在」。
  其次,他認為,武俠小說必須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所以,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
  再次,他認為,寫好武俠小說 ,作者只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 。 撰寫者的創作態度應當端正。他在一九七七年應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的邀情作演講時,介紹了自己創作武俠小說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時代的歷史真實;二是著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他對武俠小說的態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
  他曾對大陸一度興起的盲目的泛濫的「武俠熱」潑過冷水。
[編輯本段]【梁羽生逝世】
  梁羽生先生於1987年移居澳大利亞,數年後歸信基督教。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也曾受聘為深圳市楹聯學會的名譽會長。2006年12月回香港參加天地圖書出版公司30周年活動時就曾突然中風,手腳活動不便。及后一直在陳秉達療養院中療養。在患病2年多后,梁羽生先生於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逝世,享年85歲
[編輯本段]【解讀梁羽生】
  「以俠勝武」是梁氏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梁氏武俠的基本出發點,由此而產生的結果也是梁氏始料不及的。梁氏的「俠」是一個和當時政治觀念聯繫很緊密的概念,不是單單的行俠仗義。梁氏受左派思想影響很深,尤其是抗日救亡時那種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梁氏任職于《大公報》,屬於左派報紙而且基本上與大陸政府保持一致,梁本身在近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一直屬於左派。所以梁氏小說中強烈的左派階級鬥爭的思想就不奇怪了,況且六十年代的香港的政治氣味很濃,金庸小說和政治往往也有很多的聯繫。左派的文藝創作思想的得失暫不去考慮,梁氏很強的政治與時代責任意識決定了「以俠勝武」。對俠義的宣揚是一種時代責任感的體現,也是一種積極的創作態度,梁氏三十載牢守這個理念,證明他是一個極其有責任感的作家,而且證明他在試圖開拓一條提升武俠境界的道路。只局限於江湖恩怨的武俠,沒有一個積極的思想理念的武俠,永遠不能突破武俠的平庸。
  梁氏前期作品中俠義的宣揚還是比較成功的。儘管梁氏過於沿用左派「史論」,把俠義理解為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階級鬥爭,但天山七劍馳騁草原反抗異族的侵略,玉羅剎岳明柯等人反抗魏忠賢的鷹犬,營救忠良,尤其張丹楓的大俠之風,南霽雲段圭璋在安史之亂為國死難的豪傑之氣,真正把俠義與時代責任聯繫起來,開拓了武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