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網
  2. 布賴恩·迪帕爾馬

布賴恩·迪帕爾馬的寫真照片

布賴恩·迪帕爾馬的生日是1940年09月11日,出生于美國新澤西。

布萊恩·德·帕爾瑪被奉為「當代美國的希區柯克」,他也是最具爭議的好萊塢導演。德帕瑪的父親是一名整容醫生,他從小目睹父親在手術台上的工作,那些血淋淋的場面對他造成了終生影響,使他不斷在影片中表現出對鮮血淋漓的強烈興趣。而童年時父母離異,年幼的德帕爾瑪為搜集父親不忠的證據而花了幾天時間跟蹤記錄的經歷成為他日後偏好偷窺主題的心理根源。德帕爾瑪在步入電影界之前本來學習物理,在高中時還曾贏得當地科技博覽會的大獎,其設計項目是「應用模擬計算機解決微分方程」(關於這位理科天才的少年經歷,參見影片《剃刀邊緣》)。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之後,德帕爾瑪開始拍攝了一些業餘短片(多為諷刺劇),其中一部拍於1962年的短片《沃坦的蘇醒》還為他贏得了獎學金,使他進入薩拉勞倫斯大學深造,師從戲劇導演威爾弗·德里奇。在1962到1964年之間,德帕爾瑪拍攝了第一部長片《婚宴》,但此片直到1969年才得以順利發行。裏面的兩位主角,一個是薩拉勞倫斯大學的學生吉爾克雷伯格,另一個是初登銀幕、自稱鮑比·德尼洛的「布魯克林小子」。也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羅伯特·德尼羅。
《姐妹們》一片是德帕爾瑪仿效希區柯克的開端,他在影片中開始利用后成為其風格標誌性元素之一的分畫面技術,並顯示出他精湛的架構情節與把握敘事節奏的能力。攝於1976年的《魔女嘉莉》一片是斯蒂芬·金的小說迄今最成功的改編作品,亦是恐怖片的經典,既富有創意性的震懾力和恐懼感,又不失幾分幽默,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熱潮,夢魘式的著名結局更被後人多次模仿。
1983年的《疤臉大盜》以巴洛克式的風格與更多的暴力呈現更新了30年代強盜片的經典模式。80年代德帕爾瑪的代表作還包括《鐵面無私》、《戰爭傷亡》等,前者中對「敖德薩階梯」的致敬已成為評論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卡利托之路》或許是德帕爾瑪90年代最後一部受到普遍好評的作品。他無疑已進入了好萊塢最受片商信任的一流導演行列,這使他能夠獲得大量機會,但並沒有多少自由發揮的餘地。《碟中諜》的票房熱賣顯示了德帕瑪操作這種類型片嫻熟的技巧,而《蛇眼》則多少在商業俗套中注入了幾分個性化寫作的嘗試,但結果卻是兩邊不討好。2000年的科幻片《火星任務》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大笑話。除了他的視覺創造力還得以部分保留外,這些花哨空洞的娛樂片一次次挫低觀眾對他的期望值的影片顯然也損害了他的水平。
2006年,老先生終於回歸,重拾其最拿手的黑色題材,拍攝了改編自真實案件的犯罪題材影片《黑色大麗花》,該片使影迷們看到當年那個德帕爾瑪又回來了。
布萊恩·德帕爾瑪或許是新好萊塢的一眾導演中涉及影片類型最多的一位,在這些年的電影生涯中,他不斷變換風格、題材,喜劇片、恐怖片、警匪片、黑幫片、動作片、科幻片皆作出嘗試和探索,似乎電影類型本身就是他的研究對象,他尤其喜歡戲仿、改裝那些經典。他對類型片熟練的操縱使其更容易取得與娛樂片的親緣性。他善於將視覺表現力與高度控制的驚悚感結合,在荒誕不經的故事中展現道德曖昧性與誘人的黑暗墮落情調,而他對噁心場面的不迴避甚至是熱衷則不斷挑戰著觀眾的接受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