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網
  2. 寺山修司

寺山修司的寫真照片

寺山修司的生日是1935年12月10日,出生于日本。

在電影史上總有那麼一些被歸為異類的作者因為太過驚世駭俗而遭遇到身前身後的寂寞,他們被漠視甚至被有意地遺忘,原因也許只是因為他們作品中毫無保留的犀利與真實讓人們感到深深的自卑和汗顏。60年代初,日本影壇出現了一場由青年導演們掀起的新浪潮運動。他們的試驗創新使得日本電影的創作實踐和藝術氣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批導演中有大家熟悉的大島渚和今村昌平,但有一個名字卻很少被人提及。而在去年日本《電影旬報》評選的千禧1OO部最佳日本片中,這個名字再一次被遺忘。他就是有「影壇奇人」之稱的寺山修司。

寺山修司1935年12月10日出生於日本東北的青森縣弘前市。9歲時死了父親,與母親寄住在經營電影院的親戚家裡。寺山13歲就開始創作徘句,作品中己流露出對日本東北貧寒民風的關懷。17歲時,他組織了全國學生徘句會議,並開始在詩壇初露頭角。19歲,病中的寺山閱讀了日本大正文學大師泉鏡花的所有作品,這對他日後的戲劇創作影響至深。24歲時,寺山修司為著名導演莜田正浩(Masahiro Shinoda)編寫了電影劇本《干竭之湖》 (Youth in Fury),同年開始參与劇場演出,期間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九條映子(Eiko Kujo)。25歲時,寺山拍攝了生平第一部實驗短片《貓學》(Catology),4年後拍攝《檻》(the Cage)。31歲時,寺山修司創立了著名的話劇實驗室「天井棧敷(Tenjyo-Sajiki)」,2年後在淺谷區建成「天井棧敷館」。1971年,寺山35歲,開始拍攝首部長片《拋掉書本,跑上街》(Throw away Your Books,Let's Get into the Streets)。他在整個70年代以多重身份活躍于日本文壇,創作量甚多。1983年5月4日,寺山在拍攝完《再見方舟》(Farewell to the Ark)后,因壞血病引起肝硬化及腹膜炎而與世長辭,終年47歲。

寺山修司身份和義大利電影奇才帕索里尼相仿,既是詩人、評論家又是電影導演,前衛戲劇的代表人物。寺山修司熱愛戲劇之餘,將主要的激情投在電影上。寺山修司一生只創作了五部長片,數量雖不多,但每部都是很有分量的作品。
1971年,35歲的寺山修司拍攝完成了他的首部長片《拋掉書本,跑上街》。該片象是一次對弗洛伊德心理學理論的影像表述。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的成長經歷:19歲的主人公想跑上大街去尋得自由。他的妹妹被一班大學足球運動員輪姦,在現場的他內心雖有一點感到難過,但又隱隱地想參与其中。為此,他決定跑到街上,展開無目的的旅程。該片中出現了兩個寺山修司一直深感興趣的意象——「書」與「街」,這兩者在寺山的電影里既統一又對立,象徵了年輕人所面臨的兩個世界。影片的故事結構鬆散,穿插了大量節外生枝的情節,同時又有許多使人驚詫的畫面和表演:電影中的死雞、紙花和充滿字體的床單讓人產生各種聯想,影像中能指和所指的糾纏交錯使人目不暇接,視覺衝擊之餘還有概念衝擊。特別是最後一幕突然亮燈,更打破了電影提供給觀眾沉醉於其中的虛幻美夢,而要求人們面對意識形態的掙扎。在日本極度壓抑個性的社會制度下,寺山修司大胆地否定了文本的權力,從而將人滿溢的生命力遍灑在了漫無目的的街道上。寺山以極其隨意的攝影機運作和極低的製作成本完成了這第一部長片作品,從而將其內心對任何建制(包括法律、道德和理性)的顛覆永遠地烙印在了膠片上。
1974年的《死在田園》(Pastoral Hide and Seek)被日本著名影評人Sato Tadao稱為是「一部有民間風味的前衛電影」。在這部作品中寺山修司對他童年所經歷的那個世界表示了異議,影片在主題上延續了第一部作品中出現過的逃離、童貞和弒母的情結,只是在表述上顯得更為激情肆意。故事描述了主人公「我」拍攝一部有自傳色彩的少年電影的經過。當拍至離家出走的情節時,「我」發現故事一直膠著不前,於是決定回到過去,以尋回少年時代的自己。但最後才發現自己之前所拍的電影都是謊言,「我」要逃避的,原來是一個悲劇性的真相!寺山修司以「出走」及「回歸」的主題在影片中玩起了捉迷藏遊戲,對家鄉、傳統、國家的約束進行了一次顛覆性的大搗亂,並企圖通過漫遊青少年時代那種令人神往、浮想聯翱的世界來使自己從現實的世界中「解脫」出來。此片影像魔幻,充滿了富有象徵意味的意象,如主人公家隔壁的一位美艷少婦和一個雲遊四方的馬戲團就分別象徵了青春期的男孩對愛情和流浪的夢想。這種感性非常,奇特的夢幻、痴狂和主要情節交錯在一起的風格顯然是受到了費里尼的影響,但寺山修司以一種特有的面對殘酷生命時的純美氣質,使影片在費里尼式的浪漫、奇詭之餘,還呈現出了一種東方的神秘和敏感。而前衛音樂家J.A.Seazer的配樂及劇中的日本童謠更為影片增色不少。

1977年,日本著名的拳擊漫畫《鐵拳浪子》的主角原型之一戰死在拳台上,寺山修司除了為這位漫畫英雄舉辦追悼會之外,也產生了拍攝拳擊片的念頭,這個念頭催生了寺山修司唯一的一部具有商業性的電影《拳師》(the Boxer)。這雖是一部按電影公司要求,照一定類型片的公式來設計情節的作品,但全片仍然瀰漫著寺山修司特有的孤僻離群的氣息。寺山巧妙地讓他「天井棧敷」的團員飾演過時餐館內不入流的失敗拳手,他們都希望拳師的比賽能為他們打出個未來,同時也為一班異鄉人製造出一個甜美的夢。雖然寺山鍾愛的心理化處理仍可在這部片中找到些許的痕迹,如一隻喝醉酒而離家尋死的狗和最後一幕中出現在沙灘上的電話亭等等,但寺山修司想在這部作品中呈現出一種類似於劇場演出的現場效果和紀錄片式的真實感。這部電影對當時東京的地下紀錄片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1981年,寺山修司根據《0娘》的作者Pauline Reage的另一部小說《回歸城堡》改編拍攝了影片《上海異人娟館》(Fruits of Passion)。影片描寫了在20年代社會動蕩中的一所上海妓院發生的故事,影片的外景以及大部分場景都在香港拍攝完成,但在寺山修司的鏡頭下,影片在視覺上呈現出了一種世紀末奇詭的異色氣氛。

1983年,寺山修司帶病開始了新作《再見方舟》的拍攝。這是大師最後的天鵝之舞,這部前衛藝術界公認的傑作改編自加西亞·馬爾科斯的小說《百年孤獨》,最後因版本問題而改名為《再見方舟》。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去掉了時間而成了方舟的村落里。村裡的人死後魂魄仍滯留在村中。結了婚的近親表兄妹因父親製造的貞操帶而過著有愛無性的生活。最後,時間回到了村裡,村民們移徒他鄉,村落也就此從歷史中消失,只有在家族照片中留下痕迹。寺山修司以絕美的影像探討了性與時間的關係,表達了對文明和人性的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影片剛剛拍完,年僅47歲的寺山修司就與世長辭了。




簡介寺山修司身份和義大利電影奇才帕索里尼相仿,既是詩人、評論家又是電影導演,前衛戲劇的代表人物。寺山修司熱愛戲劇之餘,將主要的激情投在電影上。70年代初期,日本的小劇場活動達到高峰,寺山修司的樓座演劇實驗室是其中之一。於1983年肝病去世,年僅47歲。戲劇代表作《草迷宮》、《狂人教育》。
導演作品
Saraba
hakobune
(1984)
上海異人娼館
Fruits
de
la
passion,
Les
(1981)
性、愛、欲
Collections
privées
(1979)
死者田園祭
Pastoral:
To
Die
In
the
Country
(1974)
編劇作品
Saraba
hakobune
(1984)
上海異人娼館
Fruits
de
la
passion,
Les
(1981)
性、愛、欲
Collections
privées
(1979)
死者田園祭
Pastoral:
To
Die
In
the
Country
(1974)
無賴漢
Buraikan
(1970)
Hatsukoi:
Jigoku-hen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