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樂的寫真照片
呂樂的生日是1957年12月01日,出生于中國天津。
天津人。中國電影攝影師。從小喜歡繪畫,中學畢業後到北京郊區農場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2年呂樂擔任畢業作品《紅象》的攝影之一,呂樂通過攝影機,充分展示了西南熱帶叢林的瑰麗風景和少數民族的獨特民俗民風,特別是利用鏡頭構造故事的能力已達到很高水平,影片在社會上引起一定的影響,呂樂開始在影壇暫露頭腳。
1984年呂樂再度和侯詠合作擔任影片《獵場札撒》的攝影,這部影片台詞很少,電影語言在影片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曾有專家高度評價該片的攝影,這標志著呂樂開始邁進一流攝影師的行列。拍完《獵場札撒》后,呂樂有幸被荷蘭藉世界著名紀錄片大師伊文思選中,擔任《風(紀錄片)》的其中一組攝影工作,雖然伊文思最後沒有選用呂樂的作品,但經過這次合作呂樂開始接受西方的先進電影思維方式。1985年以後,呂樂先後擔任《凈土》、《天菩薩》等影片的攝影,並擔任紀錄片《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的導演和攝影,該片曾獲巴黎人類學電影節大獎。
呂樂曾於八十年代中後期到法國學習和工作多年,比較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電影生產技術和電影理論。1992年,呂樂擔任影片《畫魂》的攝影,該片在造型用光方面都有新的追求和突破,但忽視了影片場景轉換后所應該注意的風格的連貫性。1993年,呂樂擔任影片《活著》的攝影,該片的攝影風格追求一種生活化的隨意性,攝影機跟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光線的運用都是往自然光上靠。這種近似於西方好萊塢的攝影方式在該片中達到了完美的效果。1995年,呂樂再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攝影。呂樂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技術獎,並闖入好萊塢,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提名,這說明呂樂已經逐漸向國際級攝影師靠近。1996年呂樂三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有話好好說》的攝影,在該片中呂樂延續了自己一貫的鏡頭跟著故事走的攝影風格,鏡頭的變換使用可以說已達到極致,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爭議。《美人草》是他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地上電影」。2006年,呂樂又拍攝了《十三棵泡桐樹》。
歷程:
從小喜歡繪畫,中學畢業後到北京郊區農場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1982年呂樂擔任畢業作品《紅象》的攝影之一,在這部表現傣族少年兒童生活的影片中,呂樂通過攝影機,充分展示了西南熱帶叢林的瑰麗風景和少數民族的獨特民俗民風,特別是利用鏡頭構造故事的能力已達到很高水平,影片在社會上引起一定的影響,呂樂開始在影壇暫露頭腳。
1984年呂樂再度和侯詠合作擔任影片《獵場札撒》的攝影,這部被歸入邊遠類型的題材的片子,同樣是描寫少數民族人民生存狀態的,因為台詞很少,電影語言在影片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曾有專家高度評價該片的攝影,這標志著呂樂開始邁進一流攝影師的行列。
拍完《獵場札撒》后,呂樂有幸被荷蘭藉世界著名紀錄片大師伊文思選中,擔任《風(紀錄片)》的其中一組攝影工作,雖然伊文思最後沒有選用呂樂的作品,但經過這次合作呂樂開始接受西方的先進電影思維方式。
1985年以後,呂樂先後擔任《凈土》、《天菩薩》等影片的攝影,並擔任紀錄片《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的導演和攝影,該片曾獲巴黎人類學電影節大獎。
呂樂曾於八十年代中後期到法國學習和工作多年,比較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電影生產技術和電影理論。
1992年,呂樂擔任影片《畫魂》的攝影,該片在造型用光方面都有新的追求和突破,但忽視了影片場景轉換后所應該注意的風格的連貫性。
1993年,呂樂擔任影片《活著》的攝影,該片的攝影風格追求一種生活化的隨意性,攝影機跟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光線的運用都是往自然光上靠。這種近似於西方好萊塢的攝影方式在該片中達到了完美的效果。
1995年,呂樂再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攝影。該片雖然在社會上褒貶不一,但它在攝影上的成功是巨大的,呂樂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技術獎,並闖入好萊塢,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提名,這說明呂樂已經逐漸向國際級攝影師靠近。
1996年呂樂三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有話好好說》的攝影,在該片中呂樂延續了自己一貫的鏡頭跟著故事走的攝影風格,鏡頭的變換使用可以說已達到極致,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