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網
  2. 侯詠

侯詠的寫真照片

侯詠的生日是1960年09月26日,出生于陝西西安。

  出生於西安。擔任深圳電影製片廠一級攝影師。在第五代電影人中,侯詠是十分特別的一個。至今已經拍攝了20多部影片的侯詠,是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78班中拍片最多的一位。

  侯詠為前後四代導演掌鏡,第五代中有他的同班同學張藝謀,還有田壯壯、吳子牛等,此外,侯詠和第三代的謝晉(《林則徐》)、第四代的丁蔭楠(《孫中山》)、第六代的胡雪樺(《蘭陵王》)均有合作。手上有活、善於合作的侯詠已經先後四度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晚鍾》、《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4部影片獲國際影片獎,《孫中山》、《鴉片戰爭》等5部獲國內影片獎。曾獲第四屆第三世界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七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第一屆中國電影攝影學會優秀攝影獎等獎項。在「攝而優則導」變成了電影界的一條定律,同學們紛紛轉當導演的時候,生性淡泊的侯詠只在1991年出手執導了《天出血》,此後依然固執地站在攝影機的後面。

  2003年的《茉莉花開》是侯詠導演的第二部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三代女人——茉、莉、花的故事。前兩代因為生活在舊時代里,最終沒有逃脫出命運安排的感情陷阱,無奈、絕望、失敗感充斥著她們本應多姿多彩的人生,直到「花」這一代,才學會選擇自己想要的一切。當了導演的侯詠,一如既往地言語樸素,神情平靜,身上沒有演藝圈通常所見的張揚和誇張。



侯詠,1960年9月26日生,原籍河北邢台,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攝影師,導演。
自幼酷愛繪畫,198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分配到峨眉電影製片廠工作。
1984年侯詠擔任影片《九月》的攝影師。該片的故事很平淡,表現的是一位少年宮輔導教師的生活。侯詠剛從電影學院畢業,正是追求新穎電 影語言的時候,但《九月》卻拍得非常樸實,在平淡中表現了感情的豐富性。《九月》雖不完美,卻已經具有了獨特的風格,這是侯詠特有的 風格——含蓄,如果把侯詠歸入某個流派的話,侯詠自稱自己接近印象派。
1985年和1986年侯詠先後擔任影片《獵場札撒》和《盜馬賊》的攝影,他的攝影因這兩部影片中的原始風情和異域民俗而被稱為「山野派」。當 侯詠將攝影機架在哲里木草原時,他完全被這裏田園牧歌式的牧民生活所吸引。他運用許多紀實手段來真實地表現這裏充滿生命情趣的一切, 使《獵場札撒》達到了天然渾成的意境,在攝影上更是獨樹一幟。影片在真實性上的探索使之近於紀錄片,所以有人說它象弗拉哈迪的《北方 的納努力克》。侯詠在創作中強調感受,在表現富有新鮮感的生活時,感受會更敏銳一些,《獵場札撒》散發了他對草原的全部激情。當侯詠 由草原攀上高原時,宗教又成為他新感受的來源,《盜馬賊》的內容分兩個部分:一個牧民生活的紀實,二是宗教的神聖感。侯詠在體驗宗教 並身臨其境之後,感到了宗教的神秘。《獵場札撒》更多地是一種感受性的東西,對田園風光的感受,對牧民生活的感受,而《盜馬賊》卻沒 有停留在這個層次上,而是在感受中有了較豐富的內涵。雖然在攝影風格上都趨於紀實,但《盜馬賊》更多地融進了人者對那塊土地的理解和 情感。這兩部影片在攝影上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1987年侯詠擔任影片《孫中山(上下)》的攝影。《孫中山(上下)》的許多畫面都象一幅幅油畫,作為一部歷史片,戰爭片,它的環境和造 型都是重新設計的。每一個場面,每一個人,每一個道具都是精心安排的。設計惠陽起義等大的戰爭場面時,侯詠仔細研究了黑澤明的《亂》 等影片對這種場面的處理方法,找出其中的規律,再和自己的構思融合在一起。戰爭場面中畫面的大小,範圍,人物行走的方向和不同節奏都 很講究,這就使畫面平衡而且更豐富。在《孫中山(上下)》中,侯詠對光的處理及畫面空間感的安排都與影片總體的悲劇風格結合起來,這 一次帶有強烈個人審美意識的設計使候詠對攝影技巧的把握更趨成熟。。侯詠因該片獲得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1988年侯詠擔任影片《他選擇了謀殺》的編劇和攝影。該片雖是一部商業片,但並沒有影響侯詠在攝影上的追求。他將此片當作自己從山野走 向城市的一個轉折點,從《九月》之後,他就一直夢想著再拍一部城市生活片,以表現自己對早已熟悉的城市生活的感受。事隔多年,他終於 得到了這次機會,他的想法是:「我國的城市片在攝影方面大多只是停留在對環境的實在表現,或給環境染上一層虛假的歐美現代時尚的表層色 彩,大都沒有自己的真實感受。在碰到謀殺之類題材時,又往往在造型方面刻意于光怪陸離的故弄玄虛,以充滿陰森恐怖的氣氛和激烈緊張的 節奏刺激觀眾的視覺和心理,這已經形成一種模式。」所以侯詠想到了反模式,以此深化自己的追求。他選擇了以夜景為主的金黃色調和以運動 為主的流暢風格,並使驚險的心理懸念與城市生活的舒適感,舞廳飯店的明亮豪華與小巷閣樓的黑暗簡陋在對比中統一,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 ,通過全片,懸念之中融進了人性及心理的探索,對歷史的看法也與眾不同,說明侯詠攝影之外做起編劇也很稱職。
侯詠在創作中一直刻意于平穩稹致的繪畫感,追求內功和底蘊,由他擔任攝影的影片《晚鍾》在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銀熊獎,侯詠由 于其在攝影上的突出成就再次榮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1991年侯詠獨立導演了影片《天出血》,該片具有濃重的第五代作品風格,因為當時觀眾的審美觀念已經有了新的取向,該片並沒引起轟動, 但侯詠在導演這個行當已經初露豐芒。
1997年侯詠擔任歷史巨片《鴉片戰爭》的攝影,又有新的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