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網
  2. 粉墨春秋

粉墨春秋(2006)的海報和劇照

粉墨春秋于2006年上映。

大型紀錄片《粉墨春秋》是迄今為止國內首部反映京劇歷史的紀錄片。本片一共26集,每集24分鐘,從揚州到京城,從民間到宮廷,從紅遍京城到普天同唱一首歌,京劇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在片中以精美的圖像和多角度的講述生動地呈現。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孟小冬、金少山、譚富英、馬連良、周信芳、蓋叫天等,這些性格各異,人生如同其所演之戲般精彩的名角兒在片中接踵登場。各種未曾常見的劇照、生活照甚至活動影像,以及著名唱段的錄音和講述者的回憶共同再現了這些名家的輝煌與辛酸。 拜碼頭、出堂會、打擂台、撒紅票、窩頭會、義務戲……這形形色色的跟京劇有關的江湖術語在片中以具體生動的故事來得到詮釋;乾隆、慈禧、袁世凱、馮玉祥、 張學良、蔣介石、毛澤東等政治風雲人物,甚至魯迅、胡適、傅斯年、周作人等文化名流,更甚至於黃金榮、杜月笙等上海大亨,齊齊在《粉墨春秋》中亮相。藝人的命運在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各種戰亂以及後來的政治運動中起起伏伏,築就了一部時代與命運的交響詩。

  本片由國內資深的紀錄片工作者蔣樾、段錦川擔任總導演,蔣樾和段錦川都是國內外知名的獨立記錄片導演,他們的作品在國際上頻頻獲獎,其中包括記錄片的最高獎項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真實電影獎。」兩人也是長期合作的夥伴,他們聯合導演的《百年笑聲》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拍攝這樣一個系列片不是突發奇想的結果。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許多京劇大師相繼仙逝,剩下的老一輩藝術家和京劇傳奇人物都已是耄耄之年。用聲像手段把京劇的歷史、故事、傳奇和掌故保留下來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使命。蔣樾是中國戲曲學院文學系編劇專業的畢業生,段錦川是京戲迷。兩人把拍攝想法告訴了導演張元。拍過京劇電影《江姐》的張元也是京戲迷。張元願意擔任製片人,並決定由自己的北京世紀喜訊公司獨立全額投資。計劃得到了公司股東、香港商人管仲連先生的大力支持。管仲連是位儒商,對內地的文化事業,特別是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有著極大的熱情。計劃立項和資金籌集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以完成。

  經過差不多半年的籌劃和調研,本片於2004年5月在京劇界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正式開拍。隨後,歷經8個多月,工作組走訪了上海、南京、杭州、揚州、蘇州、武漢、深圳、香港、台北等十多個城市,採訪了近130個親歷者和見證人,拍攝下了9000多分鐘的珍貴素材。這種拍攝規模在國內是前所未有的。

  本片的訪問對象涵蓋面十分廣泛,包括京劇專家、學者、藝人、名票和普通老百姓,大多數被訪者年齡都在75歲以上,年事最高的是身居香港的102歲的錢培榮先生。錢先生是

  當年叱吒上海灘的大亨杜月笙的徒弟,也是正式拜師于享有「冬皇」美譽的著名女老生孟小冬的唯一弟子。《粉墨春秋》製作組創造了一次契機,讓梨園界的老藝人們與當年狂熱的京劇迷們一同去回憶和講述那段京劇輝煌與滄桑的歷史,那些歷歷在目的情景和那些已經被刻意遺忘的故事被導演理性的鏡頭重新喚醒。在片中,曾經飽受牢獄之災,並表示避不談京劇的原上海二三十年代《戲劇旬刊》的主編,101歲的張古愚老先生也接受了採訪,很多觀點和事實都是在本片中首次披露。名角後代在片中述說家史,給名角傍角兒的藝人們在片中妙語連珠,被訪者在鏡頭前有笑有淚,述說的是飽含悲歡離合、苦辣辛酸的梨園故事。

  《粉墨春秋》從2004年11月進入後期剪輯階段,導演在佔據了如此多豐富素材的前提下,精心篩選磨練,並結合先進的電腦科技,用動畫手段再現著名唱段,實現了視覺形象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從前期調研到採訪拍攝再到後期剪輯製作耗時近一年半,26集的大型紀錄片《粉墨春秋》不僅凝結了導演們在這一年半中所耗費的精力與情感,更凝結了被逐漸遺忘的普通老藝人們一生的經歷與感嘆,片中粉墨登場的是名角兒名流,上演的是亂世恩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背後是一部實實在在的京劇史、生活史。本片詳細分集如下:

  第一集 跟著徽商闖天下

  第二集 名揚紫禁城

  第三集 同唱一首歌

  第四集 堂會的故事

  第五集 打戲(上)

  第六集 打戲(中)

  第七集 打戲(下)

  第八集 邊走邊唱(上)

  第九集 邊走邊唱(下)

  第十集 花哨的舞台

  第十一集 魯迅與梅蘭芳

  第十二集 捧角兒的和追隨者

  第十三集 打擂

  第十四集 余叔岩家的小院

  第十五集 冬皇孟小冬(上)

  第十六集 冬皇孟小冬(下)

  第十七集 梨園美女考

  第十八集 跟包與龍套(上)

  第十九集 跟包與龍套(下)

  第二十集 戲院滄桑(上)

  第二十一集 戲院滄桑(下)

  第二十二集 時代與藝人(上)

  第二十三集 時代與藝人(中)

  第二十四集 時代與藝人(下)

  第二十五集 旋轉的音調

  第二十六集 但留歌舞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