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網
  2. 天山行

天山行(1982)的海報和劇照

天山行于1982年上映。天山行也被叫做TIANSHAN MOUNTAIN TREK

「文革」時期,鄭志桐和李倩一起到農村插隊,他們在勞動與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鄭志桐富於開拓精神,為了更深入地認識社會,應徵入伍。建設、保衛邊疆的戰鬥生活,風餐露宿、踏冰卧雪的艱苦環境,使他的性格和意志更加堅強。當年懷著狂熱的激情到農村紮根的李倩,隨著時光的流逝,在艱苦的現實生活面前,變得心灰意冷了,並走「後門」調回了北京。由於李倩的心靈受到創傷,失掉了精神支柱,她感到空虛、迷惘。但她又不甘於現狀,為此陷入了矛盾和苦悶之中。鄭志桐在北京工程兵學院學習期間和李倩的感情與日俱增,相愛甚深。李倩希望鄭志桐留校工作,不再回天山,以便在北京建立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對此,鄭志桐內心充滿了矛盾。在一次老同學的聚會上,田野等人追求西方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播放靡靡之音,跳起搖擺舞,鄭志桐面對這種歪風邪氣,感到厭惡、氣憤。他拋下李倩,憤然離去。次日,他就返回了天山。此後,他一連幾個月未接到李倩的回信。鄭志桐在承擔艱險施工任務的同時,默默地忍受著感情的煎熬。在薛團長的勸說下,李倩趁到新疆出差的機會,來天山看望鄭志桐。當她看到鄭志桐和余海洲頂風冒雪,在陡峭的山崖上懸空作業;看到戰士住帳篷、啃干饃,戰鬥在窮山僻壤;看到陸穎嫻對丈夫那麼關懷體貼,以及指導員光榮犧牲時,李倩淚流滿面,她的心震動了,愧疚了。然而,她並沒有忘記「現實」,不願意和鄭志桐走余指導員和陸穎嫻的路,懇求鄭志桐跟她回北京。鄭志桐卻堅定地回答:有坐車的,就得有修路的。如果沒有人流血流汗,甚至豁出命來建設、保衛邊疆,什麼「四化」建設、愛情幸福,能得到嗎?鄭志桐赤誠的心,深刻的話,使李倩深為感動。此時,李倩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她自問:我應該走哪條路呢?
影片如同一首抒情詩式的頌歌,歌頌主人公所體現的「天山精神」,——閃耀著共產主義思想光輝的革命精神。
創作者力求以典型化的原則塑造主人公形象,但不「神化」,該片努力在情感的表現上進行鋪墊與渲染,並著重運用對比手法,使之更加鮮明、強烈地揭示主題、塑造人物。作為全劇矛盾衝突發展和主題思想體現的中心,鄭志桐的形象塑造得比較感人。

天山行演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