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片網
  2. 巴里·萊文森

巴里·萊文森的寫真照片

巴里·萊文森的生日是1942年04月06日,出生于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

生長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就讀於華盛頓大學新聞專業,後到洛杉磯學習表演,在電視節目中擔任編劇,獲得過三次艾美獎。後來經由大學同學的介紹,認識梅爾.布魯克斯,參加《無聲電影》及《緊張大師》的幕後工作。編過《真相》、《小迷糊回娘家》及《吃錯藥》等片的劇本,其中前者1979年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提名。1982年開始當導演,自編自導了青春喜劇片《餐館》,再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提名。1988年的《雨人》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以及柏林影展金熊獎。1991年的《豪情四海》(巴格西)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導演獎提名。1997年導演兼製片的《桃色風雲搖擺狗》榮獲評審團特別獎。2006年的作品是《年度人物》。




性 別: 男
生 日: 1942-04-06
角 色:編劇,導演,演員

個人簡介:巴里-萊文森1942年4月6日出生於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是一位倉庫管理員的兒子。開始,他熱衷於傳媒這個職業,60年高中畢業后在巴爾的摩一所大學里就讀於廣播新聞系,但是他沒有堅持下去,獲得學位。相反,他的興趣轉向了表演和受歡迎的娛樂類喜劇,到落杉磯加入一家公司學習表演和編劇。在電視節目《The Carol Burnett Show》里做了很短一段時間的編劇以後,他受聘于喜劇製作人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為萊文森帶來劇作家聲譽的第一部影片是《無聲電影》(「Silent Movie」,1976),此劇是他與其它幾個劇作者合作完成的。後來萊文森又參与了布魯克斯的《緊張大師》(「High Anxiety」,1977)的創作,他還在片中有名的精神分析滑稽場面中飾演一個有復讎心理的旅館侍者。
萊文森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是那部低預算製作的《餐館》,也是他「巴爾的摩三部曲」的第一部(其它二部是1987年的《錫人》「Tin Men」和1990年的《阿瓦隆》「Avalon」)。《餐館》推出了幾個未來之星,他們當中包括:米基-魯爾克(Mickey Rourke),埃倫-巴爾金(Ellen Barkin),丹尼爾-斯特恩(Daniel Stern),保羅-賴澤(Paul Reiser)和邁克爾-塔克(Michael Tucker)。這是一個有名的關於一群即將成年的年輕人的動人故事,影片也幫助確立了萊文森一流導演的地位。後來他又陸續推出了幾部純商業片更加鞏固了他的地位,其中有《天生好手》(「The Natural」,1984)和《年輕的福爾摩斯》(「Young Sherlock Holmes」,1985)。1988年,萊文森推出了他最著名的力作《雨人》(「Rain Man」)。這部引人入勝的名片講述的是一個「雅皮士」(yuppie)與他自我封閉的學者兄弟,從不和到逐步加深情誼的故事。這部影片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成功,贏得了好幾個奧斯卡獎項,包括最佳攝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獎(達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萊文森擅長於使用明星擔綱主演來拍出自己的風格,這些影片如: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主演的《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1987)和沃倫-貝蒂(Warren Beatty)主演的《豪情四海》(「Bugsy」,1991)。雖然萊文森的經歷中鮮有敗筆之作,但《玩具兵國》(「Toys」,1992)讓他嘗受到了個人最強烈的打擊。這是一部道德題材的故事片,故事在一個玩具製作公司展開。這也是萊文森近20年以來最喜愛的作品,但到最終完成時,卻被證明根本就不受歡迎。同樣令萊文森失望的還有《進軍好萊塢》(「Jimmy Hollywood」,1994),這是一部由喬-派西(Joe Pesci)主演的喜劇片,喬飾演一個奮鬥上進的角色,但該片在票房榜上卻是一落千丈。《豪情四兄弟》(「Sleepers」,1996)讓萊文森時來運轉,影片中講述的是四個要好一生的朋友為了兒時在一所教養院里所遭受的磨難而尋找報復的令人不安的故事。1997年對萊文森來說是輝煌的一年,這一年裡,他先後推出了二部力作,一部是在《忠奸人》(「Donnie Brasco」)中出任製作。這部影片由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主演,約翰尼在片中飾演一個卧底警察,他與匪徒頭目(艾爾-帕西諾飾,Al Pacino)建立了一種危險的友誼。另一部是尖銳的政治諷刺片《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萊文森在該片中出任製作兼導演,這部影片由達斯廷-霍夫曼和羅伯特-德尼洛(Robert DeNiro)主演。繼嘗試了科幻災難片《地動天驚》(「Sphere」,1998)之後,1999年萊文森又回到了熟知的老路,推出了《自由高度》(「Liberty Heights」)。這部影片講述的是關於二個猶太男孩在五十年代的巴爾的摩成長的故事,反映的是萊文森所熟悉的風格和主題,家庭的關係、民族的緊張、冷戰的焦慮,以及一個轉變中的社會日益加劇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