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1982)的海報和劇照
茶館于1982年上映。茶館也被叫做THE TEAHOUSE。
根據老舍同名話劇改編。
公元1898年,腐敗的清王朝即將滅亡。然而,在北京的一家大茶館——裕泰茶館里,卻呈現著一片「繁榮」景象。你看,那提籠架鳥的,逗蛐蛐、玩蟈蟈的,賣古玩玉器的,算命打卦的;鏢客們談論著武術,摔跤手來與「仇人」講和;小財主秦二爺準備開辦工廠搞「實業救國」;跑堂的夥計托著面來回奔跑,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細心照料著,左右逢源。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這貌似繁榮的背後,隱約地露出了令人窒息的黑暗面: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五斤白面就換個孩子」,太監要娶老婆,愛國者被捕,連縣太爺都被神父吊在教堂里燒死了,這就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的「升騰」景象,它預示著大清國要亡的必然命運」。
民國初年,袁世凱死後,在帝國主義指使下軍閥割據,內戰連年不斷,民不聊生。北京城裡有名的大茶館都關了張,而只有裕泰茶館在王掌柜的苦心經營下經過「改良」準備開張。茶館里擺上了留聲機,後院改成了公寓,住進了大學生。社會上的動亂使王掌柜憂心忡忡,大兵們搶走了他的錢,連桌布也拐跑了;逃荒的百姓堵在門口;偵緝隊的兩個「老主顧」敲詐他;更使他敗興的是兩個大兵要娶一個女人,這種「生意」竟也跑到他的茶館里來談判。王掌柜非常困惑,不知這個世界再鬧下去會是什麼局面,而他又該如何生存……又過了30年,王利發已經到了風燭殘年,仍在拼全力支撐著「裕泰」這個老字號。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特務和反動會道門沆瀣一氣,殘酷鎮壓愛國學生和共產黨人;17歲的女孩被迫賣淫;流氓特務要霸佔他的茶館。王利發徹底絕望了,他想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找幾個知心人吐吐胸中的悶氣。正好這時,50年前被清政府逮捕過的常四爺來了,那位辦實業最後垮了台的秦二爺也來了。三位老人談啊,笑啊,用他們親身經歷在揭露著人吃人的社會。三人拿出揀來的紙錢,提前勾自己「出殯」,他們圍著桌子撤呀,喊呀,那凄涼聲在空中久久回蕩。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了,他坦然地抓起腰帶,走進內室,仰望屋頂,想找一個掛腰帶自縊的地方……
北京人藝的《茶館》,是藝術民族化的典範,作品通過裕泰茶館在三個時代(清朝、民初、國民黨統治)的興衰更迭以出現在這個茶館中的不同人物的命運,反映舊社會的腐敗和人民經受的苦難。
影片的創作者力求在忠實原劇作風格、包容舞台演出精華的基礎上,調動電影手段來創造銀幕形象,使電影化的各種處理同作者風格、舞台藝術精華更為有機的結合起來。它精於「濃縮」,將話劇中的顆顆珍珠連接起來,使之更加豐富多彩;它打破舞台框框,立體化地表現生活;它強調銀幕形象在舞台形象的基礎上,更加生活化;它在運用鏡頭、組織畫面、音響處理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北京人藝的眾多藝術家都有精湛的表演。影片基本保留了原舞台演出的魅力和民族化的風格,完成了藝術形式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