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1966)的海報和劇照
大浪淘沙于1966年上映。大浪淘沙也被叫做GOLD AND SAND。
1925年,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他們在途中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一同來到濟南,進了山東第一師範學校。在這裏,靳恭綬認識了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而余宏奎則結識了國民黨員薛健白。他們在趙老師的啟發教導下,讀進步書籍,談革命道理,開始接觸革命活動。這期間,他們還結識了兩個女學生——謝輝和劉芬。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趙錦章同他的愛人、共產黨員宋珠萍一起轉移南方,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六位同學在濟南積極聲援。北伐軍攻克武漢后,六位青年滿激情,趕到武昌。由於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在大革命浪潮的衝擊下,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三十五軍當參議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愛好,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則依照宋珠萍的建議,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長沙軍分校受訓,與在這裏任教官的趙錦章重逢。1927年5月,蔣介石策劃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一貫偽裝革命的國民黨右派分子薛健白帶著余宏奎潛往長沙策反。余宏奎企圖利用顧達明的忠厚,摸清軍分校共產黨的情況,遭到斥責。顧達明和靳恭綬立即將這一情況向趙錦章報告。趙一再向當時右傾投降主義的領導提出積極防禦的建議,但屢遭拒絕。「馬日事變」終於在長沙發生了。反動分子也開始在軍分校製造事端,大肆搜捕共產黨員。薛健白誘捕趙錦章的陰謀未遂,競指使余宏奎將趙錦章殺害。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和顧達明牢記趙錦章犧牲前的囑咐,回到武昌找宋珠萍,找到了黨組織。他們與謝輝、劉芬一起,在黨的領導下,在大革命的浪潮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而楊如寬則在北伐失敗以後當了逃兵。1927年7月,彙集在武漢的革命力量在黨的領導下向農村轉移。余宏奎與反動分子一起攔路截擊,靳恭綬、顧達明親手將余宏奎擊斃。他們跟隨革命隊伍,加入了秋收起義的行列。
1925年,知識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途中他們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來到濟南進了山東第一師範學校。靳恭綬認識了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而余宏奎得到了國民黨員薛健白老師的賞識。他們四人在老師的啟發教導下,時常秘密在一起,讀進步書籍,談革命道理,開始接觸革命活動。在這期間,他們還結識了兩個女學生:謝輝和劉芬。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趙錦章同他的愛人、共產黨員宋珠萍一起轉移南方,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六位同學在濟南積極聲援北伐。一次在與反動軍警的搏鬥中,靳恭綬表現得很勇敢,余宏奎則十分怯懦。北伐軍攻克武漢后,六位青年懷著激情趕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衝擊下,由於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軍當參謀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的藝術愛好,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長沙軍分校受訓,與他們的老師,現任軍分校教官的趙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烏雲刮到長沙、武漢,一貫偽裝革命的國民黨右派薛健白帶著余宏奎等潛往長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顧達明、靳恭綬,他想利用顧的忠厚,摸清軍分校共產黨的情況,遭到了對方的斥責。顧達明和靳恭綬立即將情況報告趙錦章。趙預感到反革命將有行動,一再向領導提出積極防禦的建議,都遭到了右傾投降主義的反對。反革命叛亂的馬日事變終於在長沙發生了。反動分子也在軍分校製造事端,企圖清洗軍分校的革命力量,他們大肆搜捕軍分校的共產黨員。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顧達明奮不顧身救出趙老師。他們牢記趙錦章臨死時的囑咐,懷著滿腔悲憤回到武昌,通過宋珠萍找到了黨組織,與謝輝、劉芬一起,在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而楊如寬在北伐失敗以後,于悲觀失望中當了逃兵。1927年7月,武漢反革命叛亂的前夕,彙集在武漢的革命力量在黨的領導下轉移農村,消滅了攔路截擊的反動武裝。靳恭綬、顧達明槍決了叛徒余宏奎,跟隨革命隊伍,參加了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風浪中繼鍛煉成長。
影片遵循現實主義的原則,真實地再現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畫面,並藉助這種背景細膩地刻劃了幾個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奮鬥和分化,以及他們性格各異、志趣不同的個性特徵。編導者讓主人公在複雜、險惡的環境中探索、追求、拼搏、廝殺,在革命浪潮中接受歷史的篩選,並以堅韌、
頹唐和墮落的不同結局及血的事實表明,中國青年只有在另共產黨的領導下,走馬克思主義的道路,才是希望之所在。
該片突出了寫實的特點。如火如荼、瞬息萬變的鬥爭形勢,一個個歷史事件,逼真的環境和過程,令親歷者歷歷在目,使後來人耳目一新。大量的實景拍攝更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